
這陣子為了華碩這台ZENBOOK,各大論壇吵的沸沸揚揚的。
就是在著墨於外型上是否抄襲MACBOOK Air這一點,一直吵的不知所云。
以下說的都是關於我自己的立場,你可以不接受,但是也沒必要針對我的論點而說什麼,這只是我個人的感覺^^。
我想,就最近上市的兩台Ultrabook來看,華碩的UX的確質感上比起小a好上不少。
整體的質感與規格也更趨近於Ultrabook所要帶給消費者要的東西。
至於跟Air外型上相似?
有問題的話,我相信蘋果自然會去告華碩,而不是大家在那邊各說各話,說的好像每個都是蘋果公司的代表。
這些都是他們商業上的競爭,與你我這些小消費者都沒有太大的關係,因為我們只是其中的小小一環。
你不喜歡,那就不要買,你喜歡你就買,就這麼簡單。
爭吵的這些人,又有多少人是真的擁有air這項產品的人?
很多人連air都沒用過了,怎麼會知道zenbook跟air做的一模一樣?
我自己用air,我都覺得跟華碩這一台有著很大的不同感受,這部份我會在文章裡面再提出來。
對於消費者而言,我想樂見的應該是國產品牌終於也有比較放的上檯面,具有輕薄與質感的機器上市。
以往喜歡air的消費者,可能對於OSX作業系統有一點心理障礙在,或是公司軟體就是需要使用微軟的作業系統。
當然你可以買air再裝雙系統,但是等於你得再多買一套微軟的作業系統再加上air在windows系統下效能的確是不彰的。
你有這樣的預算,而且你也喜歡air的外型。歡迎你購買air,因為這是你想要的機器,買就對了。
但是對於一般人可能沒有這樣的預算,那多了一款輕薄的筆電讓人作為選擇,有何不可?
NB這種產品,只有需要不需要與想要不想要,你有較多的預算就選自己喜歡的機器不就好了,這樣吵來吵去真不知道為何。
好了,說完前言了也該進入重點了,這次廢話比較多。
這次開箱的UX31,是基本款i5處理器+4gb ram+128gb ssd,以這樣的規格對於文書使用的人來說綽綽有餘了。
所以我也不針對效能部分再去著墨,畢竟機器的定位很清楚,就是單純文書處理的人想要更輕便一點。
所以這樣的效能對於要文書、修圖、上網、FB遊戲、youtube、1080p高畫質影片,其實都是絕對ok沒有問題的。
這是外盒,其實外面還有一個華碩常見的外箱,只是那個就不怎麼樣還是拍拍這個好了。
做成這類型的外箱,華碩其實也不是第一次了,早在之前的epc s101的時候就用過了。
只是這次在把它弄的更有質感一點,再加上點神祕的色彩。
但是華碩在小細節上還是沒有顧的很好,這個外箱本來還有一層塑膠膜,拆開後外箱都有一些小傷痕,真不知道是哪來的。

右下角為ASUS,左下角為ZENBOOK將產品標示的很清楚。


打開之後,所有的東西就乖乖的躺在裡面。
也不像華碩其他機器,有一種莫名的雜亂感,這次就是井然有序的放的好好的。

拿機器起來的方式與air是一樣的,我當初也是這樣拿出我的air來喔,有一種懷念的感覺。

拿起機器後,可以看到另一個配件"皮套",而且這次送的皮套真的還蠻實用的。
不只是機器要輕薄,連皮套也得一起進入瘦身行動,這樣才能夠讓機器整體重量更輕巧一點。

這裡面是最下層放的小盒子,裡面就是放著光碟片和說明書還有保證書的地方。
這應該沒什麼好看的,反正網路上很多人開箱,應該都可以看見有哪些東西。

這是這次UX所使用的變壓器,使用19v,2.37a的輸出,也將體積與重量盡量縮小化。
讓你攜帶出去的時候能夠更方便更簡單收納,整體而言四四方方的,其實也跟之前epc有一款的變壓器很類似。
只是這次質感再度提昇上去就是了。

那個插頭是可以收起來的,另外也是可以單獨換那個插座的部份。
例如在不同的國家應該是附上不同的轉接座,這樣出國的時候只要多帶一個轉接座就可以了。


電源接頭跟正常的NB也有所不同,整體而言有比較好看一些,雖然跟air的磁性接頭比起來還是有差一點。
但是跟正常的筆電來比較之下,是不是整個好很多了。

這是另外一個附贈的配件包,裡面放了兩樣物品,後面就會看見了。
而華碩也替大家想到,要帶那兩個配件出門,萬一沒有得收納亂丟,難保不會不見。
所以也設計了一款收納包,小小一個讓你將兩個配件放在一起,帶出門的時候也比較好取用。

這是華碩贈送的第一個貼心小禮物,很多人要開會做簡報,那要接投影機。
但是現在機器為了輕薄也將原本有的d-sub給拿掉了,像UX只剩下micro hdmi與mini vga的介面,那要接投影機怎辦?
當然就要透過轉接的方式,像是華碩附贈的這個mini vga轉d-sub就很實用,這類似的產品在apple那邊可是要自己買的。
一個也要七八百元的價格,等於你又可以少一筆支出了。(話說我自己的air我也買了一條轉接成hdmi的線,好花錢阿)



另一個小配件就是USB的網路卡,這也是因為機器的薄度只好把內建的網路卡給拿掉。
取而代之的是使用這樣的的usb介面網路卡,不過其實我自己在使用也很少在插線了,幾乎我活動的地方都是使用無線的方式。
但是還是需要一個這種東西,畢竟萬一你出國或是住飯店它可能只提供你使用網路線的方式上網。
所以預備一個這樣的東西,更顯得重要了,華碩在這方面還是很貼心的,看起來不起眼的小東西,買起來都是錢阿!


另外,華碩也附上一個專用的皮套來讓消費者自行使用。
也許會有人有疑問,為什麼不送電腦包要送這樣薄薄的一個皮套?
這也是因為這麼輕薄的NB,如果再送一個厚重的電腦包一整個就很不實用阿。
而且使用這類型的皮套,可以放進自己平常使用的包包裡面,這樣要帶電腦出門就不一定要背電腦包。
尤其像是女孩子,就可以用自己漂亮的名牌包之類的來裝戴即可。
不過華碩送的這款皮套就中規中矩的,適合一般人來使用,如果想要比較有個性化一點,或是想要更有質感一點。
也是可以考慮市面上其他販售的電腦包,應該也是可以有不少的選擇性。


這次華碩在材質上選擇了金屬的鋁合金,加上同心圓的紋路,記得第一次看見這台機器的時候。
我還以為那個同心圓的紋路是摸的到的那種一圈一圈質感,當實際摸到機器後只有一種好滑的感覺。
滑滑的好好摸,而且閃閃發亮的上蓋,一整個超顯眼。

邊角部分,有著銳利與圓滑的兩種設計,而可以看見那一體成形的設計多了些弧度,也在製作上多了一些難度。

13吋的UX31,使用了1600x900的解析度,讓你桌面可以放進更多的東西。
開啟繪圖軟體可以放更多的工具列,另外例如開啟excel也可以看更多列,看照片的細膩度也會提昇不少。
但是缺點就是,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字體太小,大概要經過內建的字體縮放功能讓他大一點點,也許會比較習慣。

這是整個C面的設計,C這一塊是用一體成形的方式去製作,也讓機器整體堅固許多。
因為越多組裝的東西,機器會越顯得鬆散,這個從拿在手上就可以感覺的出來機器的扎實度。

這次的鍵盤,配色上有點像是金屬的質感,敲擊起來的感覺以這類型輕薄的機器而言,算是還不錯。
但是跟我自己使用的air比較起來,還是差了一些,那種敲擊的感覺是有差異存在著的。
但是以我目前接觸過的幾台Ultrabook來說,華碩的鍵盤敲擊感算是很不錯的了。

超大的觸控版,這個觸控版真的很大一個,不輸蘋果的了。
這次有人看了這個觸控版說他好像屁股,因為中間多了一條線,分成左右兩鍵。
看久了,還真的覺得有像。(笑
這次華碩在這塊觸控版上也多下了一些心思,除了一些手勢的教學影片,還多了幾個原本沒有的功能。
可惜的是,觸控版在windows下與osx下的方便性與靈活性,還是差異許多。
我用air可以完全不用滑鼠做好多事情,但是我用windows大概只能逛逛網頁打打文章用而已...

這張照片與後面會有幾張照片,都是我想表達出華碩在這一款機器上細微的地方,的確是有所用心。
筆電從以前到現在,其實我也摸了不少機器,也看過不少機器。
到後來,其實不太去注重效能這類型的東西了,而是去注重一些小細節的部份,以及看公司對於此機器用心的程度。
日系廠牌有他們厲害的地方,這個大家應都是有目共睹,例如Toshiba R系列,與Sony Z系列都有他們很厲害的地方。
慢慢來吧,相信會慢慢成長的。

這次貼紙也跟以往的不同,都是用黑白色系的方式來呈現,大概就是要給人一種低調的奢華質感。(能夠都不要貼那更好了)

這次在UX系列上,也使用了B&O ICE Power的技術,讓這麼輕薄的機器也能發出不錯的聲音。
聲音比起一般的電腦而言,會較清澈一些,不會像有些電腦會聲音悶悶的。

這部份也可以看出是一體成形的方式,是用整塊鋁下去切割的,再作出這樣的轉角出來。
而這個部分也跟air的設計其實差異許多,網路上不難找照片,大家可以看看air跟ux兩者在這部份的處理方式。
另外可以看到電源鍵就在右上方的第一個按鍵。


我自己最喜歡的就屬於這個部分了,整個機器就這邊顯得最有質感,尤其光下打下去,金光閃閃~~
轉軸的部份,這次也做的很不錯,跟air比起來不遑多讓,只是兩者的設計上還是有一些差異存在就是了。

這是出風口的位置,可以很清楚的看見這裡有很多風孔,相對的當機器運轉速度提昇之後,這裡也會比較熱屬於正常現象。
另外我覺得UX的散熱比起air好蠻多的,我的air常常都是很燙的狀況,雖然也沒什麼問題,但是摸起來就真的燙燙的。
反而UX在跑完程式,或是使用的狀況下散熱部分做的還蠻不錯的,這點讓我也蠻驚訝的。
畢竟這種薄度的機器,相信大家也很擔心散熱上的問題。

視訊的部份,只能說屬於堪用的狀況,反正這大概也是預料的到的狀況。
如果能夠更好一點,我想大家應該也不會反對啦,但是這麼薄的機身要在塞更高的畫素應該有著非常困難的難度存在。

從機器的側面上看起來,相信是非常薄的,這點大家應該沒不會有意見的。
並不只是用了視覺上的小技巧,而是拿在手上也真的非常輕薄。

右側將主要的I/O都設計在這了,從左開始依序是micro hdmi、mini vga、USB 3.0、電源孔。
USB的部份是左右兩側各一個,可能會稍嫌少一點,但是其實也算是夠用。
滑鼠的話就選購一支藍芽滑鼠,那就可以減少一個常駐的usb使用了。
另外注意看一下,在micro hdmi左邊還有一個指示燈號,那是可以讓你參考機器目前是否為睡眠的狀況。

這是我將轉接的線都接上去,就變成這樣。
當然你可以考慮將網路卡接到左側去,也是不錯,畢竟右邊的是usb 3.0可以留著插隨身碟或是硬碟使用。
另外使用usb 3.0充一些手機電力的速度也會加快不少,這對於許多用智慧型手機的人來說是很方便的功能。

這是機器左側的部份,可以看到這邊還有一個USB,另外還有耳機孔讓外接喇叭或是接耳機使用。
另外只有13吋的UX31有內建SD讀卡機,UX21是沒有的喔。

按看這前端這麼薄的地方,真的是薄到一個境界,要說切菜的話我覺得UX應該會更適合一點才是。
因為air在邊角的部份是比較圓滑的,而UX是屬於較方正的設計。

底部這一整塊鋁,也是切割的很漂亮,一整個工藝技術都出來了,對於這樣的設計我也很喜歡。
閃閃發亮,摸起來滑滑的手感真不錯,不過相對的還是會有一些指紋在上面就是了。
這點大概也無法避免,但是如果去包膜那機器的質感又變糟了,這麼有質感的機器怎麼可以包膜勒!

底部的一些資訊也是用直接印刷上去的方式,除了序號並沒有這樣做還是用貼紙的。
這點就可惜了一點,就少了一些一致性,要扣點分數才是。

四個角落也有貼上黑色的橡膠,讓機器不會直接接觸到平面上。
另外底部也是開了很多散熱孔,我想也是因為這樣才會讓UX的散熱好上不少,這點我有很深的體驗。

最後來一張,將機器裝進皮套的照片,其實還不難看麻。
不然你自己去買一個喜歡的皮套也是要花不少小朋友的,以實用性質來說是很不錯的。

簡單的心得:
在寫這篇的時候一直在想該怎麼寫才好,身為一個air的使用者,來寫這篇不免得會拿來跟自己使用的機器做比較。
很多人都說機器很類似很相似,但是就我自己使用的感覺是這是兩款的機器呀!
只能說在外型上為了做薄,我想華碩應該是參考了不少air的設計,而延伸一些靈感出來。
有影子在那是一定的,畢竟在這之前 macbook air可是擁有讓人驚艷的輕薄。
不管哪一台機器上市,只要是要打輕薄,不免都會拿來比較一番。
只是華碩在這台機器上,的確是突破了一些以往的設計光質感也讓一些以前只考慮日系機種的人,也轉往考慮這台機器。
尤其一些商務人士,畢竟他們可能還是需要使用windows系統,你要他們考慮用OSX對於他們而言是個很大的考驗。
相對的這樣的客戶群,現在就能考慮更多的機器在購買清單裡面。
至於價格方面,我覺得這也沒什麼好吵的,覺得美版便宜其實你有管道就可以買。
想當初我也是買兩台美版的R700阿,覺得台灣貴那就買國外版本的,只要你覺得國外版本的規則你都有看清楚了。
那我想也沒有什麼買不買的問題,有本事的人就會去弄回來台灣。
不過我想也沒多少人願意從國外弄回來,第一價差太少,第二保固條件有差異。
算一算代購的下來根本沒搞頭,相對的水貨這東西就少見了。
另外機器的細節部分,雖然跟以往相比之下有提昇了,但是我覺得還是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尤其越是細小的部份,更是要注意,這就跟一句成語一樣。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樣是不是有用錯成語,哈哈)
很多時候第一次買你們家產品的消費者,就是很注重那些小細節,這也關係到是否要在持續購買下去的動力。
總結一句話,選擇一台你適合的機器,比起在那邊看一堆口水戰重要多了。